20年前的华谊,主营业务其实并不是影视,而是广告。那个时候,王中军用自己从美国带回来的经验,在短短几年间赚了几千万。一个朋友找到华谊,想请他们投资自己拍的电视剧《心理诊所》,王中磊和哥哥本着帮对方忙的心态投了资。没想到电视剧竟然大赚一笔。这便是华谊涉足影视的开始。1995年,华谊乘胜追击,兄弟俩一口气投资了三部电影,姜文的《鬼子来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和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结果姜文的《鬼子来了》因为审查和违规参赛的原因被禁映,血本无归。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遭遇票房滑铁卢,也血本无归。只有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小赚了一笔,却远不足以平衡之前两部的损失。然而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却是王中磊个人最不喜欢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完全是顺着市场来,观众想怎么看他就怎么拍。那时候小刚已经拍完了《不见不散》《甲方乙方》,有点如日中天的感觉。”
1995~2005年,国内最主要的民营影视公司只有两家,一个是张伟平的“新画面”,另一个就是“华谊兄弟”。 “他做的是精品店—长期只做张艺谋一个人的作品。而我们做的是百货公司,多元发展。”王中磊看得很明白。此后,王中磊试图超越单一的电影制作,他开始涉足艺人经纪,并一度把李冰冰、范冰冰、黄晓明、周迅等内地炙手可热的明星全部签至麾下。之后华谊又成立了音乐公司,把张靓颖、尚雯婕、陈楚生等年轻一代唱将聚拢一堂。“百货公司”模式的商业扩展,在“新画面”与张艺谋割裂后,显现出它的优势:企业永远不能依附于单一的经营内容,这样会把命运和某个人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最薄弱的合作。可以说,只要跟娱乐沾边的事,王中磊几乎都做,而且每一项都做得很专注,这大大分散了公司的风险。
挚友间的对弈
王中磊总是能把住时代的脉搏。在中国资本市场最热的时候,“上市”成就了华谊最终让同行们望其项背的局势,也是让华谊从民营企业迈入资本市场的超越举措。
“刚上市那两年,电影好像基本都占业绩的50%左右,承担一半的业绩数,现在只占20%左右,”谈到这里,王中磊长舒了一口气,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会给整个华谊电影的团队带来一个非常好的创作环境,不用背负那么大的压力。”但是,打造娱乐产业并不是王中磊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我和中军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华谊兄弟的品牌变成一个百年老店。也许未来再过十年、二十年,我和中军这个家族在公司里面的持股量并不是很大,甚至我们可能会请职业经理人管理这家公司,但华谊兄弟这个品牌是属于我们这个国家的。”
今年,王中磊一直在关注“BTA”(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的简称)、马云、马化腾⋯⋯这些看似与华谊关联不大的人物与资讯。“商人永远不能超脱于时代之外。”善于学习,让他不断超越自己设定的一个个高度,而现在,传统行业如何融合互联网是他最大的课题。华谊今年和“钛媒体”签约,在线征集剧本,打破以往单一闭塞的作家输出渠道,走向民间,获取更丰富的内容资源。“中国现在还是院线主导市场,但是最先进的好莱坞式的市场是由内容来主导的。我相信中国也逐渐能转型,和国际达成统一,完成无缝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