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轻骑兵——JEEP Willys
走过七十余载的JEEP饱经沧桑,品牌初期的发展史就像一部战争的纪录片,充斥着深厚的工业技术基底与铁血情怀。几次易主的经历让它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不过,作为一个SUV品牌,JEEP的领先地位却丝毫未曾动摇过。
1940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遍了世界,愈演愈烈的战争与炮火对人类来说是个灾难,对汽车工业来说却是飞速发展的一个契机。同年,美国陆军为了发展一支用于侦查的“轻骑”部队,向百余家汽车厂商向发出了标书,寻求一款能够满足军方1/4吨级的四轮驱动车型。最终,Bantam、Willys和福特三家汽车公司参与研发项目,历时一年之功向美军交付了设计图纸。最后经过军方的一番商酌决定采用Willys的方案,从而造就了一款载入史册的车型——Quad,也就是JEEP的前身。
在三款预定车型中Quad起初并不被看好,因为其自重远远超出了军方对“轻骑”规定的重量标准,不过却凭借发动机的优异表现摆脱了军方判下的“死刑”。 拥有60马力的“GoDevil”发动机受到一致好评,它赋予Quad健步如飞的机动能力与强大的通过性能,而这两项特质,也这正是军队在战争中所急切需要的。经过进一步完善,Willys将Quad成功减重了163公斤并正式改名为Willys MA。
Willys系列车型对二战时期美军的意义,不亚于任何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用乔治•马歇尔的话说,Willys对美国现代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在Willys MA大获成功之后,Willys推出了续作Willys MB,这款车集吸取了福特与Bantam的设计优势,将众家之长集于一身,使之成为了整个系列中最经典、最出色、战功最为杰出的车型。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法国诺曼底发生了一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在这场战役中,每9秒就有一位士兵在这片古老的海滩上结束他一生的荣耀。战场上等候命运宣判的士兵不计其数,支撑他们求生信念的钢铁伙伴有三,除了手中的M1加兰德步枪与BAR勃朗宁轻机枪,便是在战场中得到一辆Jeep Willys MB。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中如果能够得到一辆MB几乎等同于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此时一辆轻装灵便的越野车远比一辆重装甲坦克更容易逃离炮火的轰击。Willys MB为了减轻重量,在设计中已经抛掉了所有多余的设备,每一个零件都只是为了让它能够迅速的奔跑起来,2032毫米的轴距保证了它可以在任何路面都能迅捷地完成任何掉头与转向动作。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Willys MB是此次战役胜利重要的一块拼图。
德国战车——奔驰G级
奔驰G级是世界上越野性能最强劲的SUV之一,简洁、硬朗的线条勾勒出它经典外观,使其成为梅赛德斯-奔驰产品家族中最具辨识度的车型。
与Willys一样,G级最开始的需求来自军方,其曲折的发展史也同样离不开军方需求。如果不是来自陆军的一张张订单,可能这款经典的越野车型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1926年,德国军方要求梅赛德斯-奔驰生产一款具备优秀通过性且性能稳定可靠的车型,以增加陆军在战场上的机动性。于是,奔驰应邀研发出一款拥有优秀的越野能力、外观酷似卡车的三轴车型,名为Gelandewagen G1。它采用一款3.1升直列6缸发动机,具备50马力的动力输出。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不过遗憾的是德国军方最终选择了霍希给出的设计方案。虽然G1从竞标中败下阵来,但GelandeWagen这个传奇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并且比它当初的竞争对手“活”得更为精彩。
GelandeWagen这款车便是当今G级车得以命名的缘由,所以奉其为鼻祖也并不为过。壮硕与硬朗的外观是G级车最鲜明的标识,这与它所“成长”的环境分隔不开。因为无论在哪一个年代,G级车最大的客户都来自于各国军方,其严肃刚硬、棱角分明的外观正是肃穆的军队所需要的样子。
虽然G1败下阵来,但奔驰并没有停止它的研发工作。1928年,其继任车型G3首次成为德国陆军的正式装备。6×4样式的底盘设计使其具备无与伦比的越野能力,5.2升直列8缸发动机所提供的强大性能让士兵们刮目相看,除了作为卡车使用,军方还以G3为蓝本打造了18辆Landsverk L181重型装甲战车,不仅身覆防弹装甲,装载的火炮与机枪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
时间流转,1972年的世界逐渐抹去了战火留下的硝烟,加速复苏的欧洲经济同时加速催化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一张飘然而至的军方订单令奔驰公司内部启动了“一级战备”状态,不惜一切代价将新型越野车的研发速度提升到最快,然而事与愿违,此时的奔驰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不得不寻找一个“盟友”来共同进行研发工作。于是,戴姆勒奔驰公司找到了斯太尔普赫签署合约,为下一代越野车型的研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此,两家公司明确分工,分秒必夺的推进着研发项目。
1979年,双方的心血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G系列历史中最传奇的车型——Geländewagen诞生。这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因为它不仅为军方提供了超乎预期的性能,更在同年推出了代号为W460的民用版本车型。该车采用非承载式车身,粗壮的钢梁骨架令车身具备极强的刚性,带有差速锁装置的四轮驱动系统,可以通过手动控制器联动液压拨杆将前后轮轴相链接,这项技术在彼时非同小可,要知道在锁止状态时,即便四个车轮中三个失去抓地力,也能够通过仅剩的一枚轮胎令车身挣脱困境。这对无论对喜爱越野的车迷还是战场上的士兵来说,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尖端科技”。
时至今日,G级车依然是众多国家军队的指定军用车型,而在没有硝烟的民用市场上,它则扮演着硬派越野车的领军角色。
日不落情怀——路虎 卫士
卫士诞生的原由与其他军用车辆一样,都是为了能够驾驭更加复杂的路面,得到更加迅捷的短途机动力。事实证明,这种真正能够跋山涉水的硬派SUV,永远不会被历史淘汰。哪怕硝烟远去,世界一片太平景象,卫士也永远会在车迷的心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卫士的外观颇具代表性,硬朗的线条、方正的车身、宽大的底盘与驾驶舱,一切都是那么的粗暴与直白,简单却富有着深刻的意义。
虽然“卫士”这个名字直到1990年才正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任谁都不得不承认,卫士才是如今路虎品牌所有车系中,最能够传承路虎精神的车型。从外观来看,最接近Series 1设计的车型,也非卫士莫属。
1948年,二战后的英国百废待兴,作为英国当时汽车工业首屈一指的罗孚(Rover)公司,意欲推出一款自己研发的越野车型,面向民用供销。1948年4月,Rover在阿姆斯特丹车展上推出了心血之作Series I,并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汽车品牌诞生,这便是Land Rover(路虎)。要知道,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Series系列是该公司推出的唯一产品。
Series I的推出受到了广泛好评,就连当时的英国军方也赞不绝口。这一款口碑优良、质量过硬的产品让路虎在世界车坛名声大震。价格实惠、越野强悍的Series I自然很快进入了军方的视线,在很短的时间内,Series系列几乎就成为了英殖民地武装力量的标配座驾。
在获得重大成功之后,路虎在1958年趁热打铁推出了名为Series II的第二代系列车型,,其搭载的72马力2.25升直列四缸发动机更是成为了一时经典。1967年,路虎再次对其进行改进,推出了Series IIA车型,搭载一款2.6升直列六缸发动机。这款车型将路虎推上了历史的巅峰,此时全世界都开始纷纷向路虎发出订单,在一些汽车工业并不发达的国家,路虎几乎霸占了越野车市场的所有份额。
1971年,路虎为了延续Series系列的火热势头,推出了第三代车型Series III。该车秉承了Series IIA的设计思路并沿袭了高性价比、越野强悍的产品特点,从而一举成为了系列车型中销量最大的一款。
1983年,Series系列正式告别舞台,而续作车型则直接以公司名称进行命名称为Land Rover One Ten。随着时间的推移,路虎逐渐意识到只有一款车型的公司前景过于狭窄,于是开始着手扩充旗下的产品线。当发现、揽胜等车型逐渐被研发出来时,公司发现他们的明星车型迫切地需要一个名字与公司名称区分开来。于是,当时的产品总监想出一个名字便是Defender(卫士),理由便是因为该车在军车领域有着巨大市场和影响力。
沙漠军刀——Humvee
提起Humvee(悍马),无疑是美国军队中赫赫闻名的装备,在21世纪中战场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彪悍的线条、强悍的性能无不表现着军人的铁骨铮铮,无论是在军事迷还是车迷心中,它都当之不愧地成为了现代军用战车的代名词。
Humvee的诞生颇有一段离奇的故事。正如本篇前文所介绍所述,Jeep Willys系列车型在二战中为美国立下了不世功勋,奈何它之后的继承者M151轻型越野车并没有守住这份荣耀。
1953年,由福特公司研制的M151车型全面取代Willys这一代战车,成为美军的制式装备。M151起初在试验场中获得了一致好评,优异的数据令所有美国士兵都对其怀揣期待。然而戏剧性的是,M151在越南战场上彻底坑了美军一把。要知道,士兵们在战场上可不会像测试员那样“温柔”地驾驶战车,接下来频繁出现的侧倾事故令陆军士兵吃尽了苦头。于是五角大楼决定寻找替代品,向美国所有汽车企业抛出橄榄枝,意欲得到一款车身更重、马力更足、承载能力更强的车型。之后,美国军方得到了61家汽车产业的强烈回应,都欲参加这次“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的研发项目。最终,在陆军坦克汽车司令部近乎于苛刻要求的3年研发时间内,AM General公司最终力压群雄,正是凭借一款名为“Humvee”的越野车,获得了一份多达五万余辆、估值高达12亿美元的超大订单。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军方对Humvee给出的评语正是它在每个车迷心中的写照——设计优越、耐力出众、理想的机动性能和超乎想象的运载能力。
当然,Humvee真正名扬天下的地方还是在战场之上。90年代初期,一场名为“沙漠军刀”的行动中,Hummer的作用几乎被发挥到了极致。经过反坦克导弹和机关炮武装的Humvee越野部队在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直插腹地,仅用了100个小时便将对手 “麦地那师”装甲部队击溃,充沛的动力与灵活的机动性能几乎让对手束手无策。战后从军方高层到基层士兵,均对Humvee进行了毫无保留的赞扬。
从诞生至今,Humvee系列越野车生产了将近二十万辆,在美国陆军中几乎每十名士兵就拥有一辆Humvee战车。作为标准的1.2吨级越野车,Humvee展现了它几乎难以想象的优势,无论是沙漠、浅滩、丛林还是戈壁,Humvee都表现出了几乎统治级的实力。之后,Humvee也开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推出了以Hummer(同样译作悍马)命名的民用版车型,诸如H2、H6等面向民用市场的知名车型,笼络了很大一批忠实的追随者。
但由于Humvee在索马里这样的现代战争中表现欠佳,同时暴露出了防护不足的缺陷,以至于这一军用传奇车型依然难以避免时代的更替,逐渐失去了在美军中的主导地位。
越野金刚——乌尼莫克
乌尼莫克是家喻户晓的战争利器,凭借着世界顶级的机械结构与无与伦比的性能,造就了它无与伦比的越野性能。很多车迷心中熟知的SUV车型在它面前犹如一台玩具,如同车迷间流传的那句话——如果乌尼莫克也无法通过的路面,坦克来也没用。
乌尼莫克同样诞生于战争年代,不过设计师艾伯特•弗里德里希造就它的初衷却并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耕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声刚刚停息,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得筹备农业发展之计。借此,设计师弗里德里希便希望设计出一款与众不同的农用车,来更替注定被时代所淘汰的拖拉机。
确定了初步的设计概念,德国人弗里德里希开始与驻地美军接触,希望获得生产许可的批准。事情进展得一路顺风顺水,弗里德里希开始接洽合作商共同开发原车型。1946年,他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辆样车,命名为Universal-Motor-Gerät,其缩写就便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Unimog”了。时隔一年,Unimog的设计正式对外发布,唯一遗憾的是至此弗里德里希也没有为其找到一款适合的发动机。经过辗转几家合作商,直到找到了戴姆勒-奔驰才确定了采用OM 636发动机作为Unimog的动力之源。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弗里德里希突然发现Unimog受欢迎的程度远超他的设想,起初与之合作的商家已经无法满足量产的供应进度。于是,他开始与机械工具制造商Boehringer合作,正式批量生产Unimog。
直至1950年,Boehringer一共生产了600辆乌尼莫克,可弗里德里希再一次低估了新车的畅销程度,供不应求的局面显然再次限制了Unimog的发展前景。此时,弗里德里希开始意识到,凭他一己之力已经无法给予Unimog最光明的前景,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措——再次找到戴姆勒-奔驰,将技术专利、销售体系和下一代车型的设计成果全部出售。同年,乌尼莫克开始在位于加格瑙的卡车厂投产,前途一片坦途。1956年,乌尼莫克挂上了三叉星徽,正式成为奔驰家族的一员。
乌尼莫克强大的潜力终于引起了军方的注意。1955年,戴姆勒-奔驰推出了一款专为德国军方设计的长轴版车型——乌尼莫克S。该车一经推出,德国军方便被其强大的越野性能所征服,成为该系列车型最大的客户方。不仅如此,乌尼莫克此刻也开始在世界扬名,戴姆勒-奔驰也接到了世界各国军方的订单。
1966年5月,第十万辆乌尼莫克正式下线。在将近20年的历史中,该系列车型逐渐壮大了家族,拥有了U70、U80、U90、U100、U110等众多产品,成为了军用、民用越野领域当之无愧的霸主。同年,戴姆勒-奔驰为了纪念乌尼莫克鼻祖设计师的初心,设计并生产了一款主攻农业市场的MB-trac车型,同样大受好评。
时至今日,乌尼莫克依然活跃在市政、农业、民用等诸多领域,担任着几乎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军用方面,乌尼莫克早已成为了军队重型武器运输、作战的首选合作对象,风头一时无两。
军车是汽车工业里重要而又特殊的分支,如果设计家用车型是一种加法,需要不断满足用户的各种新生需求,那么设计军车无疑是一种减法,将一切无关的零件剔除,留下最纯粹的机械系统。由此可见,一款优秀的军车,无疑是对汽车厂商最核心技术的莫大考验。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