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夸张的说,我应该属于全世界见过各种概念车最多的那一小群人。在未来汽车的世界里,除了感叹汽车的变化之快,我也曾目睹了不少从概念到现实的过程,这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感觉很好,某种程度上像是先知,可以“预测”未来。
但我从来没想过,一辆概念车的亮相居然是在一部动画片里,而且也只会在这部动画片里。它还有一个标准概念车的名字—奥迪RSQ e-tron。去年圣诞节期间,喜剧特工动画片《变身特工》陆续在全球各国家和地区影院上映,奥迪也将参与其中。除了超级特工Lance Sterling(由威尔·史密斯配音)的重磅亮相外,影片还迎来了另一位超级巨星—奥 迪RSQ e-tron。这个特别项目的出发点是通过电影来探索品牌融合的潜力。动画电影中不需要真实的汽车,因此与常规植入相比,植入效果的实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次电影产品植入的制作周期以及相关的推广活动共持续了约三年的时间。
所以,当我来到位于纽约郊外鼎鼎有名的蓝天工作室的时候,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优美的环境和每个人脸上轻松的表情显然不是工业制造领域的那种严肃。所以当我从屏幕中看到RSQ e-tron的时候,我甚至更多的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这部有趣的动画片上面。从动画片的制片人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每个人聊到这个动画片和奥迪RSQ e-tron的时候,无不用美式幽默将那些幕后的故事讲述得轻松有趣,我甚至能从他们身上感觉到这次与奥迪的合作是多么的愉快顺利,同时对结果也是极其满意。
在动画电影《变身特工》中,奥迪RSQ e-tron完美匹配了电影主角特工Lance Sterling,并充分展示了奥迪的电动出行理念以及前瞻科技。尽管奥迪RSQ e-tron这一名称可能让观众认为它是一款SUV车型,但其实它是一款跑车。这款车型沿用了2004年上映的电影《我,机器人》(“I, Robot”)中“奥迪RSQ”的名称。这两款车型都是极具未来感的运动型两座车,均带有全自动驾驶功能和其它智能科技配置。奥迪RSQ e-tron集众多功能于一身:电力驱动系统、虚拟外后视镜、激光灯组、按需功能、全息里程表、自动驾驶和数字虚拟功能,完美满足电影主角和超级间谍Lance Sterling的用车需求。
事实上,奥迪与电影的合作已经持续了多年。这种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探索是奥迪全新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一部电影从院线上映开始,到在家庭娱乐系统中播放,最后在电视上流传开来,这长达数十年的时光中,会持续地引发观众产生共鸣。热门电影为奥迪品牌提供了优质平台,去塑造高端品牌形象,并为奥迪品牌吸引更多粉丝、客户和潜在客户。因此品牌特性与电影的自然融合非常重要。
秉承这一原则,奥迪的产品植入战略已持续多年。去年12月,奥迪RSQ e-tron将亮相喜剧特工动画电影《变身特工》,将产品植入的传统以创新惊喜的方式延续。距离钢铁侠托尼·史塔克(Tony Stark)首次乘坐奥迪R8 Coupé已过去了十多年,随后奥迪的电影植入车型还包括《钢铁侠2》(2010年)中的奥迪R8 Spyder、《复仇者联盟:奥创纪元》(2015年)中的奥迪R8 Coupé、《蜘蛛侠:英雄远征》(2017年)中的奥迪A8和《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中的纯电动奥迪e-tron GT概念车。所有的这些不仅让电影本身变得更加吸引人,而且通过电影还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未来出行的想象,这样的概念,或许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预知。
在蓝田工作室里,我还与奥迪的两位设计师进行了交谈。由于没有实车制造的限制,奥迪的设计师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将奥迪的理念与未来的设计更加完美的融合。奥迪设计团队携手蓝天工作室联袂设计了该车型的外观和内饰。奥迪外观设计第三工作室负责人Frank Rimili表示:“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在非常严格的参数限制下完成最优秀的设计作品。但这个项目里,我们的参数限制微乎其微。我们希望通过一款汽车来讲述与电影完美契合的故事,并体现出奥迪品牌的优势和价值。”奥迪设计团队在规划阶段设计了三份设计草图。奥迪RSQ e-tron在屏幕上出现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这款车必须具备极高的辨识度,并瞬间传达奥迪品牌的独特基因。奥迪团队与蓝天工作室的动画团队精诚合作,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奥迪RSQ e-tron的设计。实际上,奥迪RSQ e-tron是通过特殊CAD软件专门开发的。超级跑车的比例与清晰的线条和谐搭配,完美的车身曲面和充满未来感的内饰设计进一步彰显了奥迪品牌富有前瞻性的设计语言。
奥迪内饰设计师—武云舟也说到,奥迪RSQ e-tron是四环品牌首次为动画电影特别设计的一款虚拟车型。这款纯电动车型由奥迪与蓝天工作室联袂设计,并拥有全息里程表、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和前瞻设计语言。比如说内饰需要有特工的特点,要炫酷。同时不仅让人能开车,变身后的鸽子也要能开车。此次产品植入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奥迪并未通过电影来宣传在售车型,而是通过该款两座运动轿跑,让观众一窥智能科技在未来可持续高端出行的应用场景。